Offline EventPhotographyArts

藝術書展之後 聯展座談 AFTER Art Book Fair [Talk]

282
4
2025.03.19 (Wed) 14:00 - 04.13 (Sun) 19:00 (GMT+8)Add To Calendar

三重空軍一村-糊一口飯

官網
→「村中客廳」書籍 X 眷村時空:to_ press 邀請喜愛書籍的朋友們到 三重空軍一村-北部保存最完善的空軍防砲部隊眷村走訪,坐坐、泡茶、看書、聽講! →展出 21本從2024東京藝術書展參展回台的攝影|藝術家書籍|插畫集|ZINE ,包含 to_ press 自出版的2本書籍及1本日曆|to_ press 選自東京藝術書展販售的8本書籍 →「藝術書展之後」攝影與書籍講座邀請 汪正翔、陳尚平、韓筠青、陳冠霖,4位書籍與攝影方面的資深實踐者開獎講,NTD 250 附明信片、茶水、點心。

Offline Event

After registration, simply show your ticket from the ACCUPASS App for quick entry.

Entry rules are primarily set by the event organizer.

How to Collect Tickets?
Event Introduction

「藝術書展之後,你多久沒到村裡走走了呢❔」

繼年後 咖啡x 書籍的體驗,這次to_ press 邀請喜愛書籍的朋友們到 三重空軍一村-北部保存最完善的空軍防砲部隊眷村走訪,經過護衛著從前村民的大榕樹、砲陣平台、甬道⋯⋯「藝術書展之後」就在村裡客廳,等你來坐坐、泡茶、看書、聽講!(是的,「藝術書展之後」巡迴的第二站,有講座哦!)

🏡

藝術書展之後 AFTER Art Book Fair

2024年末,to_ press 帶著 21名台灣藝術家、攝影師、畫家的書籍前往東京藝術書展展出販售,展售超過100本冊數,這是第二年將台灣自出版書籍帶往海外書展的嘗試,藉由一次一次的實體出攤,更接近書籍的世界。

將所有書籍護送回台後,希望這些富有創意、珍貴的台灣創作者書籍持續被翻閱與購買,因此展開巡迴。

繼年後第一站在台北西門町與咖啡廳的結合後,開春第二站,將近30本書籍即將入駐 新北三重空軍一村,也是北部保存最完善的空軍防砲部隊眷村,並與其中的空間創生單位-糊一口飯,合作打造出眷村文化區裡的「村中客廳」,帶給喜愛書籍的朋友們一個┏書籍X 眷村時空┛的探索。

🧱展出:

→21本從2024東京藝術書展參展回台的攝影|藝術家書籍|插畫集|ZINE ,包含 to_ press 自出版的2本書籍及1本日曆

→to_ press 選自東京藝術書展販售的8本書籍

 

🧱講座:

請各位保留3-4月份的週末,to_ press 邀請了4位講者,繼續探索「藝術書展之後,人/書都去哪兒了?」

 

4/12(六) 14:30-16:30

 講座03  韓筠青《失魂記》藝術家書籍發表:從空間展覽到紙上劇場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有了空間、展覽,甚至是書籍🗞️

「這是一場,因跌倒而引發的空間探索」 ⛓️ 韓筠青將一次失神跌落在地的自己延伸,以空間/裝幀為心法,以一張一張影像為敘事,拼回自己因撞擊而墜落地底的魂魄⋯⋯ 《失魂記》

📢大號外!《失魂記》目前打樣完畢!第一本熱騰騰的樣書,就等你來翻閱😎


講者:韓筠青
講者資訊:(ig) @missannahan_ /(fb) Anna Han
講者介紹:
敘光室 @forstoryteller 總監/影像創作者

文學出身的影像創作者,同時以經營者、教育者,英文攝影書籍譯者身份生活於台北。

Anna 於 2011 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攝影作品從情感出發,以 Storytelling(故事敘事法)以及 Self-portrait(自拍)的方式表述,並使用十九世紀古典化學方法(Historical Process)印製與展出。

Anna 相信,以自己為本質的創作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可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各種啟發與意義。

_____

講座內容

講座將以講者 2024 年個展《失魂記》的創作歷程為核心,分享從影像、裝置到書籍的轉譯過程,並與觀眾交流如何透過書籍建構多層次的觀看方式。

本講座適合對攝影書、藝術出版及展覽策劃有興趣的觀眾,提供從展覽到出版的實踐經驗。

 

4/13(日) 14:30-16:30

講座04 閉幕座談/作者座談 陳冠霖 影像差異性的美感:凝視不屬於台灣的風景

在4/13(日),展覽最後一天,to_ press 邀請了曾在德國斯圖加特進行交換的影像創作者 陳冠霖,以及曾在慕尼黑駐村的觀念攝影藝術家 彭一航,分享對於遠行、他鄉與攝影的深入對談。

也扣回 to_ press 探討旅途與關係的兩本出版品《SOME GUEI_ SOME JING》、《47.8946555, 1.9074009》,為「藝術書展之後」的21本書籍劃下巡迴旅程的終點。

結束座談後將會繼續展覽書籍的作者交流,由《幽靈公園》彭一航、《萬物存在於世間的姿態》林凡恩、《復活》趙文瑄,三名作者共同對談。

現正報名中!

講者:陳冠霖 @kuan_lin1201
主持:胡貴涵 @to__press
與談:彭一航 @penyihang

講談內容 by 冠霖:

「這張照片拍得太好看了,就像明信片一樣。」這次要來討論的,是關於「為何想把當下所見的風景送給不在場的人」這件事。

2024年申請德國交換學生計畫,在歐洲旅行了半年的時間,雖然時間短暫,但藉由展覽、攝影,甚至只是平時走在路上,給予自己的視覺衝擊就足夠強大。我以觀光客 /學生 / 旅者 等多種身份的視角,去凝視著那些不屬於臺灣的風景。

「為何要走出去?」、「我們又能夠把什麼帶回來?」我將這些問題意識丟給自己,也丟給參與講座的你們。

———

關於座談參與人:

🌀講者陳冠霖 @kuan_lin1201 ,出生於 1997 年,台北人。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在學期間於德國斯圖加特高等設計學院(Merz Akademie, Stuttgart)進行交換。

以平面攝影及影像裝置為主要創作媒材,攝影主題圍繞在廢墟空間,如八仙水上樂園及新竹第六燃料廠;影像裝置著重於探討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對立關係,如何透過影像與觀者產生實質的互動。

最近一次展覽,2025 《如紙一般的厚度 - The Thickness of Paper》陳冠霖 個展,鬧空間 Now Space,臺北

🌀主持人胡貴涵, @to__press 負責人。to_ press 第一本書《SOME GUEI_ SOME JING》書名中的Guei,職業是攝影助理,目前為to_ press 的主要經營者。

參與書籍裝幀設計,自出版經銷to_ press 2本書籍,探討關係與遠行。自2023年踏上曼谷、吉隆坡、東京藝術書展,並策展「藝術書展之後」,讓台灣創作者書籍巡迴回台。

🌀與談人彭一航 @penyihang ,觀念攝影藝術家,透過攝影思考影像與媒材的特性,進行真實與信念的探索。

對於不可見的無形力量感到興趣,關注於台灣庶民視覺文化現象與鬼神信仰,作品有 《幽靈公園》、《黯光》、《神輿瘤》、《生活智慧王》、《通往曾文溪民生社區的時光機》。

重要參展包括印尼日惹攝影節、泰國清邁攝影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麻豆大地藝術季、馬祖藝術島,作品獲日本清里美術館典藏,馬祖與慕尼黑駐村。2023年獨立出版攝影集《Ghost in the Park》。

———

關於作者交流會:

🌀彭一航《幽靈公園》:夜幕即將來臨,在深夜的公園裡,動物雕像活起來了。作者將靈異體驗轉化為影像,花費六年的時間,於深夜獨自探訪台灣的動物雕像,回應攝影媒材的再現,透過攝影反再現,以手電筒長曝打光與大型相機蛇腹移軸變形的方式,製造了肉眼不可見的幻像。

🌀《復活》作者趙文瑄,1997年生,目前為攝影創作者與自由接案攝影師。善於運用影像中的虛實力量,結合各種媒材,嘗試呈現出令觀者深入其境的畫面。希望透過自己創造的影像來表達內心想傳達的訊息,並為觀者展開一個認識、接觸和對話的新世界。

在成長的過程中,攝影創作者趙文瑄認為每個人都死而復生過,直到有天似乎了解生命的遊戲規則是可以由自己的雙手建立。即使這次的當下,不是最好的時刻,都能成為一個新的開始。所有的決定都不是絕對的,但相信已經用最好的自己往那條出口邁進。一次次,更加地瞭解。那就是最好的復活之路了。

🌀《萬物存在於世間的姿態》林凡恩,1990年生,台灣新竹人,現居台北。無神論者,相信宇宙萬物自然法則。擅長鏡面反射、翻拍重曝、慢速快門、刻意晃動的表現手法。不太會拍照,所以把照片都拍糊了。

攝影集的靈感源自攝影「Photography」的原意「以光繪畫」。主要創作手法即是以感光元件作為畫布,將光擬為畫筆,以攝影作為媒材完成所謂的「光畫」。概念上則取自佛家「諸法空相」,意即「萬物並沒有真實性的存在狀態」。

 

 

💰NTD250,備有鹹派🍵 @goldenpie_jinpie
🎮聽講方式可選擇 現場/線上
🔗主頁連結及Acupass皆可報名

→需於講座前報名,提供線上線下同步

 

 

以結束之活動筆記可於IG查看

3/22(六) 14:30-16:30

開幕與講座01 我在里斯本的駐村經驗:西方的月亮不是月亮

講者:汪正翔(觀念藝術創作與藝術評論)

講者介紹:

以攝影為主要媒材的觀念藝術創作者。受觀念藝術的影響,藝術家傾向於將攝影視為挑戰藝術的工具。同時,作為一位接案攝影師與藝術評論,這兩個角色促使藝術家關注藝術如何運作,以及藝術概念是如何被建構的。作品曾獲高雄獎優選(2021)、TIVAC 攝影獎評審特別獎(2017)、大墩美展數位創作類優選(2015)、鴻梅新銳藝術評論獎(2020)、九歌年度散文選入選(2020)。

內容:

一開始來到里斯本,我的眼睛幾乎都睜不開,因為一切都是如此的耀眼,相比之下那些在台灣出現的模仿物,就如同影子一樣。

譬如我看到正宗的蛋塔之於台灣的葡式蛋塔、里斯本的真實街景之於台灣的歐式婚紗、葡萄牙人念的“formosa”跟台彎的「福爾摩沙」,所有的事物都呈現了本源與複製的等級關係,甚至音樂也是一樣。我記得我小時候曾經一度熱愛boss nova,我甚至用這個作為我的郵箱帳號延用至今。

然而當我在里斯本的廣場聽到那些街頭藝人唱著bossa nova,我不禁開始思考,以前的我聽的是什麼。並不是因為音質有什麼差別(某種程度上其實CD的音質恐怕更為精細),而是當你看見了光,你就會知道影子只是影子。

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的月亮不是月亮,是一個讓人雙眼灼熱的太陽。

 

3/23(日) 14:30-16:30

講座02  拍寫台北:那些尋找出路的影像與文字    

講者:陳尚平(街頭攝影與都市觀察)

講者介紹:本業為建築與都市設計,近年致力於街頭攝影,兼及都市觀察,以攝影看人間,以文字解析環境。著有攝影書《我在台北放框框》及《表面張力》(合著),並於新活水網站撰寫「毛邊意識」專欄。

1996 曾於台北後院畫廊舉辦「樹影」黑白攝影個展,2014 於大稻埕保安捌肆舉辦「街巷甜美」街頭攝影個展,並於2024 參與「IN & OUT內外之間」攝影展。2014至2020 曾策畫一系列觀止堂「攝影小聚」演講,前後計二十場,並於2016至2018 連續三年進入美國邁阿密街頭攝影節比賽決選。

內容:

既拍攝台北,又書寫台北,影像與文字,在陳尚平的創作歷程中,是二條平行又交錯的線,有矛盾也有互補。此次他將分享為二者尋找發表形式的過程,包括網路、出版、展覽等,並觸及對攝影書的思考。

『在攝影領域裡,基本上我認為自己是個「高年級實習生」,這次就當成某種階段性學習檢討,雖討論形式,背後問的問題則是:什麼是只有街頭攝影能說的話?或,與這次活動相關的,什麼是只有攝影書能說的話?當然,終極問題是:什麼是只有我能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