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進行式】
在民國政府撤退來臺接管嘉禾新村土地後,嘉禾曾是聯勤通信修理廠所在地,四周房舍成為修理廠員眷宿舍,成為住家。其後隨著聯勤改制、通信修理廠房搬離,其他單位如交通處、宜蘭通信學校、國防醫學院等員眷也在不同時間移入,逐漸形成眷村,也因公地自建型式,有許多由居民自行依生活需求擴建的房舍,讓嘉禾新村的空間紋理,呈現不規則、多元拼接組合的視覺樣貌,蜿蜒的巷弄承載起嘉禾村民們的獨特日常。
現今轉型成眷村文化園區的嘉禾新村,保留了不同時期的建築。希望藉由建立嘉禾新村的品牌活動-「村日小戲節」,讓更多民眾認識專屬於嘉禾的眷村故事。
首屆舉辦之村日小戲節以「通信」為靈感,延伸出連接與傳遞的概念,透過不同形式偶劇、遊走式與即興的戲劇演出,連接起嘉禾特有的空間,帶領民眾穿梭其中,也在觀演的互動中,傳遞有如眷村過往的熱鬧日常氛圍,形成嘉禾場域文化的「進行式」。
4/19 (六) 14:30-17:00 | 工作坊 喜劇工作坊《漫才入門寫作課》 |
4/20 (日) 14:30-17:00 | 工作坊 《手套偶工作坊》 |
4/26 (六) 15:00-16:30 | 講座 空間與作品的對話 — 超親密小戲節經驗分享 |
4/27 (日) 13:30-14:10 | 演出 姊弟製作 —《逆流的河水》 |
5/4 (日) 14:30-17:00 | 講座 當藝術來到你家門前 — 在地藝文經營團隊實務經驗分享 |
-->更多演出、市集資訊
○ 工作坊 ○
▌喜劇工作坊《漫才入門寫作課》04/19(六)14:30-17:00
將會介紹從日本漫才文化到台灣漫才文化、笑點的差異以及如何創作段子。最後再到練習漫才段子的寫作、課堂中演繹自己寫的段子。讓大家可以從如何欣賞漫才演出,轉換為體驗創作漫才,從生活日常中,找出能戳中觀眾以及自己的笑點。
流程說明|
14:30-15:00 台灣與日本的漫才文化介紹
15:00-15:30 文本創作方法講解
15:30-16:30 漫才文本寫作、排練
16:30-17:00 文本分享&現場呈現
現場會視學員實作狀況隨時調整流程
● 免費上課
● 適合年齡:18歲以上
● 地點:嘉禾新村 排練室
🔺服裝不拘,自在即可
🔺課程含寫作實作,建議攜帶智慧型手機、平板、筆電等便利寫作工具
🔺課程場地禁止飲食、須脫鞋入場
講師介紹|
![]() | 福狸男孩 成立於2024年,成員分別是哈姆、劉向。 |
▌《手套偶工作坊》04/20(日)14:30-17:00
襪子也能變成偶?
本工作坊將帶領親子一同製作手套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的襪子、鈕扣、毛線等材料,縫縫補補、黏黏貼貼,設計出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手套偶!
流程說明|
14:30-15:10 手套偶示範+製作說明
15:10-16:40 學員製作
16:40-17:00 手套偶操作教學
現場會視學員製作狀況隨時調整流程
●免費上課
●親子2人一組,1位大人+1位小孩, (18組名額)
●年齡建議5~12歲
●地點:嘉禾新村 日式聚場
🔺課堂中皆會準備製作材料,一組一份。
🔺鼓勵參加學員攜帶自己不要的襪子、想用來裝飾的二手緞帶/鈕扣等,製作有自己特色的手套偶!
🔺需脫鞋入場,建議穿著襪子
🔺日式聚場為歷史建築,場地內不開放飲食,敬請見諒!
講師介紹|
![]() | 陳韻如 屏東客家人、表演藝術工作者、劇場/影視演員。期能將生活中的美和感動帶入作品,並在表演領域中不斷探索自我。曾任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員,擔任操偶師、製偶助理及偶戲課程講師,累積現代偶戲經驗已有8年。個人創作:街頭迷你偶戲《盒盒盒》。近期舞台作品: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自私的巨人》、慢島劇團《妮妮的小秘密》。2024年客家電視台幼兒節目《學學嘴學學鼻》影視作品榮獲第59屆金鐘獎兒童少年主持人獎。 |
○ 演出 ○
▌姊弟製作 —《逆流的河水》04/27(日)13:30-14:10
- 遊走式演出
- 開始地點 : 日式聚場
「時間!現在是什麼時間了? 現在是我們一起進入奇幻時間的時候了。」
時空旅人又來了!這次我們會在這條長長時光河的哪一端相遇呢?你準備好跟我們,打開一段新的五感小旅行了嗎?就讓我們再次跟隨時空旅人,走進一段隱藏在公館「嘉禾新村」內的時光故事吧!在這個鄰近新店溪畔,混合日治時期建築與眷村歷史的聚落,時光的裂縫在這裡打開。河水從過往倒流到現在,呼喚著我們一同前進一段遊走式故事體驗。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會一起觸摸那些刻銘在綠高樹、紅磚牆間的眷村生活,細味飄散在空間中的人間煙火,聽見來自爺爺和孫女兩代人,橫跨戰爭、家鄉和對時間的願望與思念。願我們都能乘著《逆流的河水》找到回家和離開的勇氣!
來吧,旅人們!我們終於又要見面了,在這長長的時間河裡,我們即將要相遇了。
🔺演出結束將有創作分享活動(約1小時)
姊弟製作介紹|
「姊弟製作」成立於2023年,由一對親姊弟曾歆雁與曾智偉發起。他們從小時候在家裡玩扮家家酒的直覺扮演出發,一路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裡的學姊弟,分別主修表演及導演,畢業後各自擅長與關注不同議題,曾參與無數製作也與多元藝術家共同創作。至今兩人的合作仍保留兒時「變把戲 」的遊玩精神,並逐步發展出「時空旅人」的展演模式,聚合專業表演者於各縣市之藝文空間、歷史建築、地方聚落進行創作,形式結合觀光散策、城市觀察及表演藝術獨有的故事文本、五感互動,發掘空間的故事,提供全年齡層的多元展演與體驗。
創團以來,團隊作品橫跨公共藝術、地景移動式劇場、小劇場展演、美術館、藝廊展演等不同性質和複合式內容。近年重要作品包括:2023年毓繡美術館《夜的美術館:裂縫裡的光》、2023至2024年臺東藝穗節《裂縫裡的光》18小時沉浸式旅行體驗、2024年台北同心扶輪社《二十一》愛滋多元參與劇場、相信世代發展協會《芒果共域藝術計畫—時空旅人》社區遊走式展演及桃園米倉劇場《熟成的時間》桃園老城遊走式劇場。
🔺 注意事項:本次演出全程將進行攝影及錄影,相關影像將用於姊弟製作日後之節目宣傳及製作用途。凡報名成功者,即視為同意授權拍攝及使用。如您不同意被拍攝,請於報到時主動告知現場工作人員。
○ 講座 ○
地點 : 日式聚場
▌空間與作品的對話 —超親密小戲節經驗分享 04/26(六)15:00-16:30
自飛人集社2010年開辦「超親密小戲節」,儘管2022年畫下休止符,但「小戲節」儼然成為約定俗成的一種展演想像:少少的表演者,在小小的日常空間裡,匯聚大大的靈感創意,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在微距空間中,共享獨特的看戲時光,這場講座邀請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來分享「超親密小戲節」的策展經驗,以及對於「非典型展演空間」創作的想像。
照片提供:飛人集社劇團
▌當藝術來到你家門前 —在地藝文經營團隊實務經驗分享 05/04(日)14:30-17:00
藝文活動要如何進入地方居民生活?
本場講座邀請桃園「桃托邦藝文聯盟」與花蓮「山東野表演坊」前來對談。從在地深耕的藝文團隊角度,分享他們在地方上做了哪些藝文展演與活動,如何挖掘在地議題融入自身藝文觀點? 又如何改變他們所在的土地?
講師介紹|
桃托邦藝文聯盟 一群在桃園耕耘藝術文化,和關注在地發展議題許久的青年所組成,以桃園大廟一帶老城區為根基,團隊成員包含劇場、建築、設計、藝術策畫等專業背景的夥伴,經由一同在桃園努力與實踐的過程,慢慢認識彼此,並在2020年立案,期許桃園成為一個包容、新舊共存,並與歷史、文化、藝術有更多連結的城市! | ![]() | ||
![]() | 林岳德 現任桃托邦藝文聯盟理事長。因服務桃園RCA工傷事件而來到桃園,開始由桃園勞工故事進而認識桃園的在地故事,並深入桃園在地議題。 2020年與在地的伙伴組成桃托邦藝文聯盟,希望透過協會的力量,捲動更多的人一同思考關於自己和這片土地的關係。希望透過藝術與創作帶大家了解在地的故事,進而思考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 ||
山東野表演坊 山東野表演坊,成立於 1999 年,是花蓮首個立案劇團。多年來山東野表演坊致力培育東台灣的劇場人才,時至今日,山東野表演坊已發展成花蓮在地的專業劇團。我們的作品可能會在火車上、荒田中、巷弄裡、餐桌上,或是博物館、飯店房間⋯等各種非典型場域,讓表演融入花蓮的各式角落,與觀眾共同探索空間與故事的無限可能。 | ![]() | ||
![]() | 尉楷 U字號花蓮人,喜歡山、喜歡狗,喜歡劇場。2006年加入山東野表演坊,畢業於南大戲劇系 ,2017年起接任團長。創作常以地方文史、故事及社會議題,結合非特定場域空間為主,積極培養在地藝文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