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line EventArtsCharity

吳宏德 創作個展【慾望破碎】 Wu Hong-De Solo Exhibition: Shattered Desires

139
9
2024.11.23 (Sat) 11:00 - 2025.01.19 (Sun) 18:00 (GMT+8)Add To Calendar

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南京館

藝術家以博賭文化中最為普及的機率遊戲之一「刮刮樂」作為研究對象。一張薄紙上,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幻想。而紙面上的圖像卻因設計的應用而產生意義的質變。繁華的世界映照出人們空虛的內心,不斷被物質的渴求所充填。當象徵慾望的皮囊被撕開後,剩下的僅只是空洞無意的虛無空間。最終,紙上遊戲僅成為連結幻想與現實的載體,留下的是人們激情幻想後的破碎風景。

Offline Event

After registration, simply show your ticket from the ACCUPASS App for quick entry.

Entry rules are primarily set by the event organizer.

How to Collect Tickets?
Event Introduction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往往以金錢與物質為基礎來構築。

儘管這種觀念似乎偏執,卻早已是普遍的生活現象。吳宏德在此次展覽正試圖以旁觀者的立場,深入觀察生活中的博弈文化。他以繪畫為媒介,透過遊戲中的細節,探索其中蘊藏的表現可能性,試圖在畫布上揭示人類與這種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意涵。

現就讀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的吳宏德,在學期間不斷探索題材,試圖拓展傳統繪畫的表現可能。他的創作多以個人對世界的細膩感知為出發點,透過微觀的視角反映自我生命經驗。吳宏德善於從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尋找刺激點,並以技法回溯與重組這些日常的碎片,放大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痕跡,試圖引發觀者的視覺共鳴。

傳統西方繪畫媒材的運用,對於藝術學院出身的吳宏德來說駕輕就熟。他從壓克力媒材的特性出發,深入研究「刮除」與「擦拭」的技法,並將其在創作中發展為具個人代表性的表現手法。不僅突破了媒材的限制,也讓我們從作品中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視覺層次。


探索慾望與象徵圖像的變質
此次吳宏德於南京館展出的作品以人性本能的「慾望」為主軸,探討「象徵性圖像」在慾望驅動下的變質,並反思其中隱含的價值。他以東方文化中的動物符號——「生肖」為例,這些符號不僅是年份的標記,還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和吉祥含義,並常出現在年節的吉祥物、藝術品及民俗活動中。然而,隨著商業機制的介入,這些圖像逐漸淪為消費工具,使人對於物質的渴望,以及價值的思考交織在一起。在這些流於表面的視覺符號背後,他試圖揭示圖像與人性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透過「慾望」反思人性的深層議題。

以「刮刮樂」映照人性的物質渴望
在研究之中,吳宏德選擇了廣為人知的賭博遊戲「刮刮樂」作為探討對象。「刮刮樂」於 2002 年首次在臺灣發行後,時至今日,已然成為臺灣人生活中最普及的機率遊戲之一。在一張薄紙上,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幻想。多數人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投入金錢,期望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在博弈的規則與機制操縱下,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極少數人能得償所願。即便如此,遊戲門檻較低的「刮刮樂」仍有著極大誘惑力,而在利慾薰心下,讓人們仍舊渴望掀開那充滿希望的銀色塗層。吳宏德以此遊戲為喻,揭開人們在追求物質回報時的執著,以此反映出欲望與失落之間的微妙張力。


探索「繪畫性」的痕跡
他開始在這場遊戲中探索「繪畫性」的存在,透過人們刮開紙面銀漆的動作,將原本完整的圖層破壞,揭露出背後空無的現實。失落與無常的情緒在空氣中瀰漫著。吳宏德反覆在投注站收集、對大量未中獎的刮刮樂進行觀察,紙面上殘留著消費者的在做刮除動作的痕跡,那些痕跡彷彿是人們的失落與慾望的描摹。

『我將這些痕跡還原與視覺重組,以大量象徵物質慾望的元素充實構圖。有時,慾望像個無底的深淵,永遠填不滿,它讓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逐漸遺失初心。』
 

破碎風景:幻想與現實的交錯
繁華的世界映照出人們空虛的內心,不斷被物質的渴求所充填。當象徵慾望的皮囊被撕開後,剩下的僅只是空洞無意的虛無空間。最終,「刮刮樂」成為連結幻想與現實的載體,留下的是人們激情幻想後的破碎風景。


吳宏德《致命吸引》,壓克力、畫布,22 x 30 cm

物態中的情感投射
世間萬物皆有情,人們擅長將生活中的各種物件與現象寄託情感,並以此反映自身的世界觀。在吳宏德的藝術語言中,「慾望」其實表現在多種情境與物態之中。他嘗試以多層次的視角來描繪「慾望」,透過不同形式的物態和情境,捕捉人類情感在物質上的投射。對他來說,這些物件不只是靜物,而是情感的載體——且是象徵慾望的「符號」,暗示著人性與物質之間拉扯的微妙關係。

在作品《致命吸引》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心型符號散佈在畫面前後景,再加上視窗裡隱隱約約的玫瑰圖案,乍看之下似乎營造了充滿愛戀感的氛圍。然而,吳宏德藉由這些愛情符號試圖表現的不只是表面上的情感,而是想藉由象徵的手法,深入敘述人性中更為複雜的「情慾」層面。

『那些心型符號彷彿一隻隻在黑暗中散發微光的飛蟲,時而聚集,時而消散,帶著一種茫然的漂浮感。它們的游離和不定,就像人們陷入愛情時的掙扎與迷失——追隨著那致命的吸引力,卻不一定明白自己將要飛向何處。這些微光中的心型,或許象徵了愛情中難以捉摸的瞬間與不確定性。』

混亂與不安的視覺張力
這些符號的多變與不規則的排列,帶來混亂與不安的視覺效果,暗示情慾的致命吸引力並非純粹而簡單。視窗中的玫瑰象徵著浪漫的同時,也隱含著難以掌控的慾望,彷彿在誘惑與危險之間徘徊。透過這種對愛情符號的重新詮釋,吳宏德挑戰了人們對情慾的刻板印象,讓觀者重新思考「吸引」的本質以及慾望背後的複雜情感。


吳宏德《兔年行大運》,壓克力、畫布,150 x 150 cm

消費行為與慾望驅動
作品《兔年行大運》為此次展覽理念的開端,吳宏德將兔年的刮刮樂圖像作為探討對象,呈現東方文化符號—「十二生肖」的變質。以他的視角來看,生肖圖像在商業化的年節產品中被過度使用,成為吸引消費的視覺符號。在這種情境下,是否喪失了圖像原本富有的文化與意涵?而若商業不再使用具財富與吉祥的象徵性圖像,是否仍一樣能達到目標的經濟成果?這是吳宏德日常微觀的核心課題之一。他認為,在多數情況下,人的消費行為是衝動的,是為慾望驅動著本能,並渴望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幻想的崇拜與現實的缺憾
作品進一步探討了人們對不切實際幻想的崇拜。例如供桌上的壽桃,其原型來自傳說中王母娘娘的蟠桃,據說凡人食之可得長生不老。然而,現實中的壽桃並無法實現這一願望,僅作為對神明祭拜的象徵。人們對長壽成仙的渴望,因現實的缺陷而生,越是無法獲得之物,越成為幻想中的理想。這些象徵物既是慾望的具體化,也是缺憾的填補。

吳宏德在畫面裡還埋藏著「現實生活」與「美好幻想」之間的差距探討。傳說,在流星劃過天際時許願,願望便會成真。但如果流星墜落在沒有大氣層的世界裡,現實便會存在一場滅世的隕石撞擊。他認為,願望成真或許也是一種自毀,眼前的美好或許只是一種處於保護傘下的幻象。這種無法觸及的距離讓人對美好產生無限的遐想,卻也隱藏著現實的諷刺與矛盾。


真實與虛幻的交錯
從展覽中的小幅作品中可以仔細地觀察到,吳宏德運用「刮除」與「擦拭」等技法,模糊了物體的輪廓,使觀者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種若即若離的朦朧感。這種手法正為藝術家想透過畫面中的層次,反映出人們對慾望的矛盾心態——既想擁有,又難以滿足。藉由這些層疊的視覺語言,吳宏德試圖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兼具真實與虛幻的空間,反思自我在慾望面前的掙扎與追尋。


資料提供 / 吳宏德     採訪編輯 / 李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