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line EventArtsLearning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導覽&藝術家暨策展人座談

2,692
95
2021.10.09 (Sat) 13:30 - 11.23 (Tue) 20:00 (GMT+8)Add To Calendar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將舉辦「Processing臺灣國際社群日」、「TouchDesigner新媒體互動集線器」和「Playaround工作坊:回顧與展望」三個系列活動,透過工作坊、講座及論壇的實作與討論,讓大眾除了「解讀」程式,也能走進「編寫」的過程,讓過去位於兩端的「編寫」與「解讀」成為可被理解、甚至可被對調的雙向關係。同時,舉辦導覽及展覽相關座談,從不同切面共同思考未來媒體的可能性。

Offline Event

After registration, simply show your ticket from the ACCUPASS App for quick entry.

Entry rules are primarily set by the event organizer.

How to Collect Tickets?
Event Introduction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導覽&藝術家暨策展人座談

 

────────────────────────────導覽─────────────────────────

▌場次一:10/09(六)13:30–14:30:策展人導覽|蔡宏賢
▌場次二:10/16(六)13:30–14:30:策展人導覽|吳達坤
集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西服務中心(請事先報名)

場次三:11/13(六)13:30–15:00:主題導覽|譚天
集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面會吧(請事先報名)
我們是否關注過觀看作品的自己?
當我們走進一個展間,靠近一件作品,我們的身體與眼前的物件,以及所處的空間產生了什麼關係?這個關係隨著觀看者的移動又會發生什麼變化?本次主題導覽不同於以往純粹的作品說明,更多著重在對作品感受方式的探討,並由長期專注於肢體、當代默劇、⾺戲等形式創作與教學的譚天,帶領觀眾觀察並感受觀看作品的自己,如何介入一個空間,改變其中的關係,並透過(微)肢體操演,傳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或許,身體對作品的理解,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主題導覽人
|譚天
1984年⽣,臺灣臺北⼈。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畢 L'École Internationale Théâtre de Jacques Lecoq(2013-2015)。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學戲劇學系與黎明技術學院戲劇系講師。2016年創立我  製作,教授樂寇⽅法,專注於與肢體、當代默劇、⾺戲、⾯具與⼩丑等形式創作與教學。
2020入選國立臺灣藝術⼤學駐村藝術家,以表演者⾓度探索非劇場空間的展演形式。也將樂寇⽅法、默劇、⾯具和⼩丑的教學內容,延伸⾄不同領域如:舞者、新媒體藝術、劇場演員等肢體類型表演訓練。

 

─────────────────────────隱藏版活動─────────────────────────

▌紙上振聲——刺繡喇叭工作坊
時間:11/20(六)13:30-17:00
時間:西服務中心|2樓(請事先報名)

從視覺到聽覺,從傳統到科技,訊息的接收及轉譯不斷改變其形式,但其核心仍聚焦於人為的選擇。在本次工作坊中,講師黃文娟將以傳統構樹手抄紙作為底材,從紙張作為訊息的載體出發,結合導電線編排圖樣與音訊放大模組,並透過磁場變化擾動空氣,形成聲音輸出,學員可以透過導電線的圖樣編排,測試人為操作對於訊息(聲音)輸出的影響,動手縫製獨一無二的紙上喇叭!

講師簡介
|黃文娟 

生物室創辦人,跨媒材工藝創作者、設計師。作品多從材料的角度出發,探索人為介入與材料間的各種可能性。近期作品以樹皮纖維為核心,透過敲槌、塑形、塗裝、結合導電材料等行為,作為人為介入的手段,表現人造與有機材料間,色彩、肌理、型態的協調及對比。

 

───────────────────────藝術家暨策展人座談────────────────────

請注意:所有座談活動將同步在「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

 ▌非日常·新未來——AND科技藝術創作分享講座|NANONANO、田子平x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張碩尹、施懿珊、蔡宏賢(主持)
時間:10/29(五)19:00–20:00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地點更新,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AND(臺灣藝術與科技中心)與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與輔導推動計畫合作,每年規劃主題徵選出臺灣具實驗創新潛力的創作團隊,協助新興創作者將實驗構想落實,並得到更多支持及發展。自2017年起至今已進入第四屆、共支援19組創作計畫,入選的作品類型與議題多元,注重跨領域對話與結合,如信仰與動保、民俗與生醫、機械與舞者、人工與自然、實體與抽象、網路文化與霸權的反思等,且具備實驗精神、思辯能力及落實創作的執行力。獲選的創作也持續獲得國內外獎項與展演合作邀約。本次講座將由今年以主題「非日常」入選的「孿生廟、默娘髮、與鴻仙人」張碩尹、「失重計劃——非日常篇」田子平x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記憶戰爭」施懿珊以及「HETEROTOPIA」NANONANO四組藝術家與AND計畫主持人蔡宏賢,共同分享AND如何扶持實驗構想的實現,藉由他們的實驗性創作,對應非日常已成為日常的新世界。

與談者簡介
NANONANO
於2019年由新媒體藝術家許巽翔以及材料工程師黃胤豪組成。作品主要關注於所處現實生活環境的現況以及未來,並以頂尖工業科技技術作為創作工具。近年作品入選威尼斯第15屆Arte Laguna Prize、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計劃等等,並連續於2020-2021獲選文化部之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

田子平x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
田子平,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創作多以對科技產物與數位時代的反思,並從創作中試圖實現多方位的藝術作品。穿梭在展覽與劇場之間擔任影音技術、影像設計、新媒體裝置製作執行。曾獲選第一屆臺中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計畫,以及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臺灣美術新貌獎、新媒卓越獎等。

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以專業舞團的概念作為核心,有東、西方傳統訓練之外,同時結合跨領域元素、涉入街頭文化、蘊含多元藝術技能,建立獨特的肢體語彙以及舞團風格。

張碩尹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畢。其創作媒材跨及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並結合科學、生物學、生物動力學等不同知識領域,反應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他的近期個展於德國Kunstkraftwerk藝術中心、倫敦亞洲藝術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並參與臺北雙年展、廣州三年展、薩奇藝廊、 之群展與委託案.近期獲獎包括臺北美術獎、香港Art Central新晉菁英大獎、伊比利美術獎。作品受臺北市立美術館、韓國及墨西哥藝術基金會典藏、亞洲與歐洲機構及私人收藏。

施懿珊
空中自體動力宣言(創辦人)。自 2019 年起開始常態參與由虛構研究者——賴火旺發起的「議題串連」。當代的集合場域,其實是由各種議題標籤組成,就像 Hashtag的觀念。你對這個議題認同或關注,你就會在這個議題框架下被連結在 一起,當下集合場所也立刻成形。而議題解散了,相對地、群體和空間就解散了——這就是「 議題串連 」截至目前為止的運作模式。

AND臺灣藝術與科技中
藝術與科技的跨域實驗創作、媒合平台。
AND由超維度Dimension Plus營運,是藝術與科技的跨域實驗創作、媒合與推廣平台。超維度長期致⼒於推動臺灣藝術與科技的實驗、推廣與媒合⼯作。與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合作,整合臺灣藝術科技資源,以培育協助新興科技藝術團隊為⽬標,連結國際網絡及資源,協助新興創作者將實驗構想落實,並得到更多支持及發展。

────────────────────────────────────────────────
 ▌溢出的未來認知:藝術與科技倫理|吳達坤林映彤蔡宏賢
時間:10/30(六)14:00–15:00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地點更新,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本講座邀請林映彤與「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兩位策展人吳達坤及蔡宏賢,從參展作品來談論科技如何滲入我們的生活?觸及哪些層面?人類又如何從中察覺它所引發的社會與認知關係?

與談者簡介
吳達坤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資深策展人。
曾擔任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臺灣藝文空間聯線(TASA)創會理事長、關渡美術館策展人。以《後民國:沒人共和國》(2011)獲得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大獎,《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2014)於東京TWS與臺北關渡美術館展出。並參與《六本木交叉口2016:我的身體,你的聲音》森美術館(東京),《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2020》(馬賽),《第13屆光州雙年展:雙迴聲》C-LAB臺灣主題館(光州)等諸多策展計畫。

林映彤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德國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哲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心智哲學、意識研究與神經倫理學。當前的研究重點為自我意識,透過檢視記憶與想像中的自我經驗,探討自我意識變異的多樣性。其他研究包括透過心智哲學探討受苦經驗,發展能夠用於橋接認知神經科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等領域之觀點。AI 與神經科技對人類心智的影響和相關的倫理學問題亦為其研究範圍。

蔡宏賢
資深新媒體藝術工作者及跨界製作人
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 創意總監
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
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3x3x6》製作總監
2022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 》策展人
2020 Lab kill Lab計畫製作人
2020 Future Vision Lab計畫製作人
2016-2017白晝之夜策展人
2017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
2016《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策展人
曾任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微型樂園創意總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計畫主持人及Playaround工作坊策畫人。

────────────────────────────────────────────────
 ▌視覺成像/共構未來Betty AppleNANONANO、黃裕雄、蔡奇宏、吳達坤&蔡宏賢(主持)
時間:11/23(二)19:00–20:00
地點CREATORS空間102 共享吧(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本次座談邀請「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參展藝術家Betty Apple、NANONANO和黃裕雄,以及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蔡奇宏,一起就本次參展作品討論其創作理念,以及與未來視覺成像的技術關係,分析當中所牽涉的成像可能。

與談者簡介
Betty Apple
現居臺灣臺北,臺灣Y世代前衛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創作受銳舞派對(Rave)、次文化、前衛劇場、新媒體電影、後網路藝術影響, 常見以電子音樂創作者、聲音藝術表演者、現場藝術(Live Art)、DJ、藝術RAVE策劃等身份,實現「身體政治」的創作理念。  2021法國解放報攝影專題報導藝術家,近年受邀於義大利Santarcangelo2050前衛表演藝術節、柏林2021CTM新媒體藝術節、澳洲2021MONA音樂節等演出。

 NANONANO
於2019年由新媒體藝術家許巽翔以及材料工程師黃胤豪組成。作品主要關注於所處現實生活環境的現況以及未來,並以頂尖工業科技技術作為創作工具。近年作品入選威尼斯第15屆Arte Laguna Prize、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計劃等等,並連續於2020-2021獲選文化部之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

黃裕雄
現居住、工作於臺灣臺北,新媒體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家。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講師。創作專注於互動科技與新媒體藝術之間的融合,包含透過科技媒體轉譯歷史文化,以及互動科技連結虛擬世界等跨學科研究。近年關注於媒體科技與人文藝術間的衝突與矛盾,透過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程式語言、感測器等媒介詮釋人類與媒體科技的關係。

蔡奇宏
從資訊背景跨入新媒體藝術領域,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共同創辦沃手工作藝術團隊,現為空總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技術總監。主要致力於將類比與數位以不同方式轉譯演算。擅長軟硬體整合、系統設計、演算生成、聲音裝置與燈光裝置等,挑戰各種技術形式來探索不同媒材之間的可能性。

主持人簡介
吳達坤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資深策展人。
曾擔任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臺灣藝文空間聯線(TASA)創會理事長、關渡美術館策展人。以《後民國:沒人共和國》(2011)獲得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大獎,《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2014)於東京TWS與臺北關渡美術館展出。並參與《六本木交叉口2016:我的身體,你的聲音》森美術館(東京),《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2020》(馬賽),《第13屆光州雙年展:雙迴聲》C-LAB臺灣主題館(光州)等諸多策展計畫。

蔡宏賢
資深新媒體藝術工作者及跨界製作人
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 創意總監
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
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3x3x6》製作總監
2022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 》策展人
2020 Lab kill Lab計畫製作人
2020 Future Vision Lab計畫製作人
2016-2017白晝之夜策展人
2017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
2016《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策展人
曾任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微型樂園創意總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計畫主持人及Playaround工作坊策畫人。

 

 

注意事項:
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