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line EventArts

品建築講堂系列課程第三場:解構建築魂的天際線-地域風格的走讀 文化創生的可能

2,927
18
2020.01.17 (Fri) 09:00 - 17:00 (GMT+8)Add To Calendar
由王浩一人文作家策劃,三位專題講師案例解析一氣呵成,提供各產業經理人與企業主未來在思考與決策建築相關議題時,能有更廣泛的思考面向,精彩可期,早鳥票熱烈發售中,數量有限,敬請儘早報名。

Offline Event

After registration, simply show your ticket from the ACCUPASS App for quick entry.

Entry rules are primarily set by the event organizer.

How to Collect Tickets?
Event Introduction

建築美學經典課程 

王浩一 | 徐明松 | 劉國滄 | 謝宗哲 

一場有關建築的「人文線索」&「地域文化」的社群聚會 


 

主題

「解構建築魂的天際線:地域風格的走讀,文化創生的可能」

專題

王浩一/老師「從地方建築的新與舊織疊 觀看人文的重量與質量」

徐明松/老師「怎麼樣的地域建築 說光復後開始的現代性探索」

劉國滄/老師「從台南經驗與嵩口模式談地方複層脈絡」

謝宗哲/老師「日本的『地方創生系』建築」


  • 「從地方建築的新與舊織疊 觀看人文的重量與質量」

建築的地域差異各有令人莞爾的道理,世界各地也都有它各自的邏輯在運作,在台灣亦然,而且有更多的「人文線索」。

王浩一老師在他鄉旅行與書寫,第一眼的印象總是企圖「直覺透視」這方水土的靈魂,並以「文化座標」精準測量,X軸是精神價值,Y軸是生活型態,標記出它的獨特與共同。所謂地域建築美學的論述,需要關注其獨特的文學和史學,甚至涵蓋哲學觀點,才能描繪其完整的時空存在。

 

  • 「怎麼樣的地域建築 說光復後開始的現代性探索」

百年來的台灣,既是多元移民的社會,又受殖民文化或淺或深的影響,儘管文化的積累有時斷裂,但底層卻有一股不帶偏見的多元力量,不斷驅使我們邁向未來。

台灣光復後大概三十年前後,建築界曾有一段融匯東西的創作豐收期,那一代人出生在餘韻猶存的舊時代,又接受了前衛的西學,身體裡面同時並存了兩個文化,因此他們在轉化西學與中學,顯得自在與優雅。剛過的這2019是德國包浩斯創校一百年,在百年後的今天,如何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地域」一詞顯得極為重要。

 

  •  「從台南經驗與嵩口模式談地方複層脈絡」

在面對老牆、殘屋、廢墟與荒村時,我們擁有一段不捨的記憶與曾經背棄它的失落感,這不只是建築專業的困境,更是你我觀念上不自覺的束縛。

古城鎮是一複雜的活體系統,面對環境中持續演化的歷史脈絡與當代生活,要如何梳理、介入與發展?我們探索的是一條西方現代都市主義外,城村鎮茁壯發展的另一路徑。藉由兩個舊城,針對創造式歷史保存、促進居民宜居樂業、推動地方建造建築類型研究與運用穴點/經絡式依次整治節慶式展覽活化村鎮等方向,說明我們探索的觀念、方法與實務。

 

  • 「日本的『地方創生系』建築」

20 世紀在現代主義式思維、基於機械美學所建構的世界觀與信仰,作出了排除自然、地域性、土地固有歷史與文化的破壞性創造。除了資源過度集中於全球化都市,在過度開發的過飽和下難以持續作為建築文明的最前線之外;地方都市亦亟欲在城鄉發展落差與疏離化的困境下透過地方創生的策略來找到出路。在日本,「建築」於近20年來便扮演了這當中的關鍵性角色。在本講中,將介紹瀨戶內海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金沢等地的經典建築案例,來作出「地方創生系建築」之戰略性想像的分享。

 

課程時間 :

時間

時長

項目

0900-0920

20mins

學員報到

0920-0930

10mins

開課致詞

0930-1100

90mins

主題講師-王浩一老師

1100-1110

10mins

Break

1110-1210

60mins

專題講師(一)徐明松老師

1210-1310

60mins

午餐

1310-1410

60mins

專題講師(二)劉國滄老師

1410-1440

30mins

Tea time 學員交流

1440-1540

60mins

專題講師(三)謝宗哲老師

1540-1630

50mins

綜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