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總是流於冷硬的白色印象,而對職能治療師而言,如何在與病友接觸、互動之中達到醫療復健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座談會邀請兩名職能治療師張開與吳宜燁,聽聽他們如何利用3D印表機並結合職能復健的專業,以充滿有趣的方式,
拓展醫療復健的深度與廣度。
職能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提昇患者生活和角色的滿意度,能過著想過得生活,做想做的事,並從中得到尊嚴和價值,但因每個患者的狀態條件不同,職能治療的介入方式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所以OT不斷的「創造」。
為了提昇注意力,我們設計迷宮、連連看、配對、尋寶遊戲和桌遊;
為了適應職場,我們應用輔具、調整環境、尋求代償;
為了回歸社會,我們準備人際關係、金錢概念、生活技巧、壓力處理各種課程;
為了訓練精細動作,我們拼布、剪紙、串珠、捏黏土;
為了保護及固定受傷的身體,我們製作各式各樣的副木;
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我們腦力激盪、改造日常用品;
為了增進動作表現,我們設計活動,帶患者丟沙包、堆積木、疊杯子。
職能治療的介入方式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但共同的特色是OT們在過程中不停的「創造」,創造各式各樣的環境、課程、活動、工具、模式和方法,除了職能治療,還沒有哪個醫療專業需要這麼多創意發想。
所以說:
「職能治療,是醫療界的Maker,獨一無二的。」
座談會內容
1. 職能治療師:健康促進的自造者
2. 當進行中的生命遇見醫療界的Maker
3. 自己健康起來:『種下』自造的基因
4. 家庭充權與自造者運動
職能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究竟是什麼?職能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從科學與理論及個案活動分析,透過環境改造、輔具以協助對象提高個人活動與社會參與的能力,讓每個人能夠過著有品質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疑難雜症,面對這些的OT們要如何化身為醫療界的自造者,從理論與真實面對的人們,以有溫度的方式引入醫療當中。
而這些正在進行中的生命遇到醫療界的Maker們,在互動之間並非是一種單向式而是雙向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從被治療的對象與治療師之間的關係,隨著自造輔具設計的發展,讓彼此相互成長、種下『健康』的自造基因。
作為一位兒童職能治療師,在陪伴孩子成長以及試圖充權家庭的過程之中,不諱言的『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就已經看見長期照護的需求』。目前,我們以獨立生活、提高生活滿意度,並且希望結合社區的資源,尋求每一個孩子、每一位長者的依歸。在伙伴的邀約下,有幸與台灣正在致力於通用設計以及長期照護的職能治療團隊一起參觀這個融合於社區之中宛若自家的單位。每一個巧思、每一處的設置、每位其中的工作者,都是為了其中的長者能自己想要健康、自己朝向健康、自己實踐健康。
5. 當OT遇到3D Printer
職能治療的輔具製作,結合數位製造的3D Printer,有了更多元的實踐方向。
講者介紹:
張開:
是一名職能治療師,專業是不擇手段,幫助個案回歸有意義、有尊嚴、有效能的生活模式,為了這個目的,除了一般醫療體系常見的復健,更需為個案量身設計各式各樣的輔具及教具,卻因為製作能力不足,成品的品質和耐用度往往差強人意,或是根本「想得到,做不到」。
為了克服這一點,他開始學習利用3D印表機和其他數位製造工具,為個案設計輔具,也接觸到Maker實做和分享的文化,於是創立OT x Maker(職能治療與自造者)社團,致力將Maker的文化和工具帶入醫療界,期盼能促進職能治療師與Maker間的交流,利用這股能量改善現在惡劣的醫療環境,幫助個案達到「復健」真正的目的,實踐「職能治療師是醫療界的Maker」。
吳宜燁:
在基層醫療院所進行直接服務的兒童職能治療師,自七年前開始投入家庭充權(family empowerment)的行列,嘗試分享專業資能給更多關心孩子的人。
即使如此,但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希望充權家庭,卻只吸引更多家長想將育兒的權利交給他人。
在分享的過程之中,由衷發現過去專業的分享過程無法提升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自信。幾經嘗試於兩年前開始發想更多元的家庭充權方式,並發掘利用職能專業,引導家長進行自造,並讓家長利用自造的過程參與孩子的成長、引導出正向的教養自信。
不知不覺地參與自造的過程,但卻由自造的過程更接近多年的理想。並在近期舉辦分享會,直接將這些自造的過程分享給大家!